跨越万里的青春力量:清华学子谱写中非友谊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4-09-09 17:56:25用户:李娜点击:5821次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之际,一支来自中国顶尖学府的青年先锋队已经踏上了非洲大陆的热土。清华大学电子系"E赞启明"实践支队,16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带着对科技的热忱和对世界的好奇,展开了一场跨越万里的友谊之旅。16个充实的日子里,这群年轻人的脚步,从尖端科技的实验室到基础设施的施工现场,从繁华的城市到宁静的乡村,每一次探索都为中非合作添上了一抹青春的色彩。

他们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真诚的交流,他们与非洲的朋友们共同探讨科技的奥秘,分享发展的愿景。在教育的田野上,他们播下知识的种子,点燃了希望的火花。在文化的舞台上,他们与非洲人民共同演绎着互鉴与融合的和谐乐章。他们的行动,是对中非合作论坛“真实亲诚”精神的生动诠释。他们的青春活力,为中赞建交60周年这一历史性时刻书写了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情谊溯源:中赞友谊的历史见证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见证了中赞两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友好交往。大使馆王晟临时代办为支队成员们详细介绍了赞比亚的独特国情以及中赞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赞比亚是南部非洲首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964年独立仅4天后即建立外交关系。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坦赞铁路建设,到今天“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新篇章,中赞友谊历久弥坚,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如今,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赞比亚的发展前景和互补优势为深化合作提供了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两国将共同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支队成员对赞比亚青年进行街头采访,了解赞比亚青年对中国的认知与对中赞关系的评价。当地青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建设成就表示赞叹,并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对包括赞比亚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给予大力援助的国际主义精神作出高度评价。在采访中,支队成员还教授对中文感兴趣的赞比亚青年用中文表达“中国和赞比亚是好朋友”,一句简单的话语背后,蕴含了两国人民跨越六十年光阴的深厚友谊。

民心相通:社会民情的深度探访

“E赞启明”支队深入赞比亚学校、社区开展一系列社会民情探访,使支队成员增进对赞比亚社会现状的理解,从多元视角思考中国与赞比亚之间的友谊合作。

支队走访赞比亚教育机构,对赞比亚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全面认识,见证教育的力量如何塑造国家的未来。支队走访强达社区(Chainda Community)的四所中小学校以及坐落于偏远山区的查桑塔寄宿中学(Chasunta Secondary School),调研基础教育状况,了解到学校为学生规划了两条教育路径:为深造者提供扎实学科教育,为就业者开设如纺织,烹饪,木工等职业课程,确保学生毕业后能继续深造或凭技能立足社会。赞比亚大学作为该国最古老和最负盛名的公立大学,是了解赞比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窗口,支队在赞比亚大学开展座谈调研,深入了解赞比亚高等教育体系的育人理念、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

支队深入赞比亚的强达社区,参观当地学校、钻井设施和诊所,与民众直接对话。支队成员目睹了当地教育资源不充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状,感受到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支队在赞比亚大学校园开展个人访谈,针对当地青年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规划提问,走近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的理想,同时对中赞两国深厚的友谊有了直观的认知。来自计算机科学、药学等不同专业的受访青年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热爱和信心,纷纷表示将运用专业知识致力于解决赞比亚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等。他们也提到,中国和赞比亚友谊深厚、源远流长,希望在未来的科研和工作中为深化两国交流合作作出贡献。

命运交响:中非合作的生动实践

在赞比亚,“E赞启明”支队见证了中非合作在医疗、工程、教育等领域的生动实践,各类合作项目加深了两国人民情谊,为赞比亚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医疗合作领域,支队在卢萨卡、利文斯顿与中国第25批援助赞比亚医疗队交流,参观了援建医院和驻地。尽管面临艰苦条件和资源限制,医疗队员以高尚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为当地民众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他们不仅治疗疾病,还致力于医疗教育和人才培养,成为赞比亚健康与希望的象征。正如援赞医疗队的王锋医生所言:"我们是一张外交名片,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和善意。"他们的每一次诊疗、每一次微笑,都在传递着中赞友好的信息,加深着两国人民的情感纽带。

在工程援建领域,支队参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下凯富峡水电站。自2016年施工以来,中国援建团队克服复杂挑战,高质量完成了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该项目不仅显著提升赞比亚电力供给量,缓解当地电力短缺状况,还在技术和环保等方面树立了新标准,为赞比亚培育了一大批工程建设人才。

在人才培养领域,支队走访调研了赞比亚中文国际学校和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作为南部非洲唯一的全日制中文学校,赞比亚中文国际学校是当地中文基础教育的典范,招收了来自9个国家的学生,覆盖从学前班到初中等教育阶段。该校将中文设置为必修课程,通过中文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为促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独特平台,同时借鉴中国教育模式经验做法,为当地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则在高等教育领域为赞比亚大学生提供中国语言文化学习资源,开设中文课程,举办中国文化讲座和跨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与中资企业联动,打造“中文+职业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设立赴华留学资助项目,有效助力学生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深化对中国的了解。

梦想共筑:青年力量的实践担当

在赞比亚的热土上,“E赞启明”支队以教育和文化交流为桥梁,与当地青年共同筑梦,展现了青年力量在全球发展中的实践担当。

在赞比亚卢萨卡的赞比亚中文国际学校和利文斯通的莫帕尼学校(Mopani Kindercare and Primary School),支队开展了为期3天的支教活动,通过水果电池实验、单片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等课程,为300余名当地学生打开了解电学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使学生了解电力电子的基本原理,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支教结束后,支队将教学用具捐赠给当地学校,并与多所学校达成长期合作计划,共享线上教育资源,致力于将短期支教转化为让更多孩子持续受益的长期课程。在赞比亚大学,支队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路演。漆扇、拓印和剪纸等传统工艺的展示和互动教学,吸引了大量赞比亚学生热情参与,生动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赞比亚大学工程学院,支队与当地青年学生共同投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主办的SSCS Arduino学生大赛,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合作,设计微型气象站、智能灌溉系统、节能冰箱、碳足迹追踪器等项目,有力展现两校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对全球性问题的深刻洞察,加深了两国青年学子的友谊与合作。

此外,支队还参与了强达愿景和Charity for Love等公益组织联合举办的儿童供餐志愿项目,与当地志愿者共同为孩子们亲手制作、分发本地特色食物,以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感。支队与项目骨干及当地青年代表举行对话会,交流项目进展和未来规划,支队学生分享了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提出加强宣传、共享STEM教育资源等建议,并将在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框架下与赞比亚项目方继续合作,为社区繁荣和青年成长贡献力量。相关实践活动得到当地国家媒体赞比亚国家电视台ZNBC TV2的采访报道。

[来源:搜狐网]
分享到:

  北京在线版权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京在线"的,版权均属北京在线所有。

  二、凡未注明来源为"北京在线"的作品,均为为互联网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不作买卖依据!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与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北京在线 版权所有 © 2023 M.BeiJingol.CN All Rights Reserved.鄂ICP备16008577号

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Service@RuanWenDa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