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手段驱动,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引领可持续包装新时代
发布日期:2024-09-11 18:03:01用户:宁古薄点击:28358次

可回收再生设计,这一创新理念旨在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使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后,能够被有效地回收和再生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它不仅是一种设计体系,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2019年,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CPRRA)第一次将可回收再生设计(Design for Recycling, DfR)概念带到了国内,不断地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行业调研,一次又一次征集意见,一次又一次的公众号推文,让行业接触并理解可回收再生设计理念,深化可回收再生设计的研究。

五年后,经过CPRRA和所有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可回收再生设计技术体系初步建成,CPRRA拥有了一支专业的可回收再生设计研发团队,发布了2项可回收再生设计团体标准,在塑标委(TC15)的支持下立项了1项行业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

第二个五年,我们将不断完善中国可回收再生设计体系,不仅是可回收再生设计的标准化体系(完成国行标的编制),更是可回收再生设计的认证体系,以及可回收再生设计的培训(人才培养)体系。

从第一次接触到“可回收再生设计”理念,我们就坚定地认为,它一定会是一个改变产业现状,为再生行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产业上下游良性循环的重要方法。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可回收再生设计”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回首过往五载,CPRRA确实以此为目标,挖掘行业难点、痛点,从“小切口”撬动“大变化”。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摈弃了不可回收设计,改进了如金属、纸等可能对包装产生影响的元素,采用了全塑泵、可洗脱标签等易回收的新技术......

CPRRA呼吁,为了推动可回收再生设计,政府、企业、协会和社会各界需要形成合力。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可回收再生设计的投入,加强对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监管。

同时,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可回收再生设计产品;协会应该保持初心,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论完成技术积累和体系建设;社会各界则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到可回收再生设计的实践中来。

现在,CPRRA欣慰地看到,回收再生企业在遇到回收难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通过协会向上游反馈情况,推动改变包装设计,这一份信任,让协会更有信心,国行标的制定能够给行业带来更多的改变。

1. 初心

《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 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标准计划号20241703-T-606)和《塑料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

第2部分: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标准计划号:20241696-T-606)两项国家标准立项,CPRRA以此为契机,接触到了更多关注塑料可持续发展的同行。

每次交流对可回收再生设计的理解,都是对初心的一次审视和对未来发展的一次探寻。在交谈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在众多与可回收再生设计相近的概念中,到底可回收再生设计有什么独特之处”?

几经思考,唯有初心不同最为根本,即为回收再生改变上游设计,为回收再生创造良好环境,牢守“不沦为洗绿工具”的底线。以此为基础,即使不同的概念和方法论,最终也会归于统一,甚至在全球层面,达成协调统一。

2. 技术积累

除此之外,技术积累也是CPRRA引以为傲的基础。

可回收再生设计技术体系构建初期最为重要也最为艰难的一环,从文献调研到行业调研,要一步一步从学习理解国外体系开始,同时深入行业,结合国内回收再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观点,不是短短几月或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如果不能深入行业,终将被行业所抛弃。

随着《塑料 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通用要求》(2023-0901T-HG)行业标准的立项,技术积累的广度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以往以容器包装为主的可回收再生设计的技术积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我们需要在电子电器、汽车、农业、建筑等行业展开新的更为广泛的调研工作。

 3. 实验室检测

产品的可再生性,从来都不是拍脑袋决定的,需要科学严谨的方法论来判断。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各个设计元素下常见的易回收的选择方案,而且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对可回收性进行验证。创新的解决方案层出不穷,回收再生又具有独特的滞后性;这一套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能对其在回收流中可能的表现进行评估。

实验室检测将是3项国行标的重要内容,CPRRA首个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实验室将配合完成大量的方法和数据的测试。这些检测数据将使3项正在编制的可回收再生设计标准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

4. 定义

可回收再生的定义是可回收再生设计体系的基础,CPRRA内部针对定义开展的技术讨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一直未中断过。在与国际保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我们也结合国情,做出了细微调整,得到了行业广泛的认可。

除了已经发布的团体标准,新发布的TC48归口的GB/T 30102-2024《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国家标准也完全采用了该定义,这是国家标准中第一次对“可回收再生”,“可回收再生设计”进行定义和分类。

5. 基于材料回收流

真实的塑料回收是以塑料材料的品种来区分不同的回收流的,正在编制的3项国行标正是以此为基础逻辑编制的;不是按塑料制品的品类不同区分回收流。

塑料产品/制品的回收再生是按塑料材料的品种进行的,是材料类别的回收,不是按塑料制品类别的回收。以制品为核心编制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将面临大量的技术摸索,要开发一套完全和国际社会不兼容的技术体系,难度相当大。

6. 设计元素

一个设计指南是否能很好地引导行业,设计元素的选择至关重要。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中涉及的设计元素包含了:基础树脂、辅料、添加剂、颜色、标签、胶粘剂、油墨、附件......

这些元素的选择都是与产品最终在回收再生过程中的表现息息相关的。而一些安全指标、环境指标等与设计不相关的指标,不应被混入其中。

7. 面向设计师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目标受众,一个好的指南也是如此。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从指导设计师设计出有利于回收的产品出发,编制指南,设计师依据指南就能设计出一个大体满足要求的产品。

8. 全产业链参与

CPRRA一直致力于推动全产业链参与到可回收再生设计标准建设中来,收到了很多来自各方的支持,当然也收到了一些不理解的声音:有的认为自己只是供应链的小小一环,对产品整体的可回收起不了多大作用;有的认为塑料只是自己产品中的一小部分,行业离塑料可回收很远......

其实,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小环节都与最终的可回收再生性息息相关。

例如:对于聚合物企业,塑料原料的种类、物性、是否改性等设计决定了塑料产品是否能进入回收再生体系;对于辅料、助剂的企业来说,不同辅料、助剂的选择决定了塑料产品进入回收再生体系后的表现;对于电子电器、汽车及供应链企业来说,塑料种类的组合、装饰技术等对废塑料能否高值利用,都有影响。

最后,可回收再生设计体系建立的道路上,协会得到过来自全行业各领域的鼎力支持。

在此,我们想特别感谢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等给予协会关心和指导的主管部门,一直给予协会大力支持的四川大学王琪院士及其团队,以及给予技术指导的汪军博士;感谢CPRRA可回收再生设计全球伙伴CGF(消费品论坛)、APR(美国塑料再生协会);

还有众多支持可回收再生设计标准编制的单位和评价工作的单位,包括:

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雀巢(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赫力昂(中国)有限公司、达能(中国)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消费品品牌;

爱索尔(广州)包装有限公司、艾利丹尼森(中国)有限公司、芬欧蓝泰标签(中国)有限公司、可乐丽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中山市联昌喷雾泵有限公司、格瑞夫(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施利福包装材料(苏州)有限公司等包装及包装供应链企业;

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逸盛石化有限公司等聚合物企业;

河北吉悦再生物资回收有限公司、广西梧州国龙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冠泓塑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生宸源材料科技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玖隆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聚循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河北再美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余姚市丹丹喷雾器有限公司 、广东盈拓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江西龙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安徽英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盈创汇智科技有限公司、镇江赛维尔环保纤维有限公司、湖北微塑园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黄山鑫赢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汉中格伯莱彻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亚美达环保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英科实业有限公司、辽阳胜达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浙江宝绿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星锦雅实业有限公司、广东信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嘉境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河南源宏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洛阳中再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和精英塑胶五金制品(深圳)有限公司、浙江蓝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省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北京再塑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偃师艾菲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等回收再生企业。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到:

  北京在线版权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京在线"的,版权均属北京在线所有。

  二、凡未注明来源为"北京在线"的作品,均为为互联网转载,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不作买卖依据!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与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北京在线 版权所有 © 2023 M.BeiJingol.CN All Rights Reserved.鄂ICP备16008577号

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Service@RuanWenDaShi.COM